大數據驅動力:社會資本的全球配置

2013/4/23 0:00:00       來源:        作者:出處:中國計算機報 作者:■ 本報記者 張建設       瀏覽量:  1

大數據驅動力:社會資本的全球配置

出處:中國計算機報 作者:■ 本報記者 張建設


        位于深圳鹽田港北山工業區的一幢普通的辦公大樓里,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益性組織,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已經超過60篇,約占全國總數的1/4。在這些論文中,有的解決了當時德國大腸桿菌疫情,有的回答了袁隆平“畝產萬斤”水稻的“落穗”基因的問題……這就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簡稱“華大基因”)。(中歐商業評論,2013/02)

  這是華大基因的“工業+現代信息”大數據戰略的初試牛刀。借助大數據技術,他們成功地繪制出水稻,非典病毒,雞、豬和大熊貓等物種的基因圖譜;通過華大基因庫的數據分析,科學家們能夠對人群從出生到死亡的疾病預防和治療進行更為主動的干預,甚至有可能對宮頸癌、糖尿病、乙肝等中國發病率比較高的“惡病”進行疫苗控制。

  和其他率先應用大數據企業一樣,華大基因商業模式創新,受益于三大驅動力推動的大數據浪潮。一是個人全球化,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實現了信息、知識和社會關系網絡的全球化。二是記憶數字化,云計算等廉價、高效的存儲方式讓信息資源成為 “共享的社會記憶”。三是社會網絡資本化,社會網絡成為繼“人、流程和技術”之后重要的企業資源。

  個人的全球化

  華大基因數據庫對德國大腸桿菌和“畝產萬斤”水稻的貢獻,是因為其基因數據庫集納了全球的智慧,是個人全球化的一個表象。因為,個人全球化為大數據的涌現提供了社會驅動力。

  從達?伽馬和哥倫布航海到1800年工業革命的世界探索,稱得上全球化1.0版。這是“國家”的全球化,依托的是遠洋船艦等技術。工業革命以來直至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間的工業化貿易稱得上全球化2.0版,即“企業”的全球化。它的技術驅動力是鐵路火車、電報電話和電子計算機硬件,實現的是工業和企業資源的全球配置。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將人類帶入全球化3.0版階段,即“個人”全球化。

  按照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說法,在“個人”全球化時代,人們生活在被10輛“推土機”抹平的世界里。由于個人的全球交互,信息、知識和社會關系網絡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實現了數據的分布式共享,數據的量級、形態和價值等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一是體量巨大。正如EMC贊助的IDC數字宇宙研究報告《從混沌中提取價值》所言,全球數據量每兩年就翻一番,2011年創建和復制的數據量為1.8ZB。二是無所不包,包括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正在改變著企業業務和社會生活。三是無邊界,不僅越過了國界洲際,橫跨了行業和學科,而且穿越了時空。四是交互和重新組合產生新的價值,大數據正在成為新的財富源泉。

  20世紀80年代,杰克?韋爾奇在通用電氣推行“工作外露”(Work-Out)計劃,倡導“無邊界合作”,推倒了公司與供應商、用戶之間的“圍墻”,拆除了研發、生產、市場等部門之間的“藩籬”,實現了多元化戰略下的技術和知識共享。接任者伊梅爾特大力推廣“反向創新”,集納市場智慧,挖掘全球知識資本,繼續推進通用電氣特色的跨國戰略。如今,大數據技術讓中小企業如跨國巨頭一樣,共享著全球的數據和智慧。

  記憶的數字化

  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戰略架構下,華大基因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是擁有留學歸來的高端技術人才,也不是科研管理的專業流程和雄厚的科研能力,而是基于已經獲得的生物學數據的基礎,將生物學數據變成“0101”的數字化過程。

  華大基因的經驗證明,數字化記憶構成了大數據的技術驅動力。隨著計算技術的進步,記憶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記錄信息的容量和成本也發生了深刻變革。

  第一,數字化不僅完整地、分布式地記錄著人類制造的信息,而且更廣泛的信息共享,形成了真正的“共享的社會記憶”。第二,廉價的存儲器。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的復雜性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在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能耗和成本卻大幅度降低。如此廉價可靠的存儲方式,以及完善的數據管理工具,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存儲空間。第三,便攜的提取。存儲技術和搜索引擎技術的進步,使得數據變得可提取、可檢索、可關聯分析。第四,全球性覆蓋。世界是平的,全球性的數字網絡消除了地理位置和距離的限制,實現了復雜網絡的無邊界連接。

  數字化實現了全球范圍的“共享的社會記憶”,以至于IBM提出了“全球整合公司”的概念,以至于2013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簡稱CeBIT)將“分享型經濟”確定為主題。而全球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型商業模式的創新,為大數據技術提供了用武之地。

  社會網絡資本化

  “人、流程和技術”被視為提高工作效率的三大法寶。殊不知,社會網絡創造著社會信任價值,有社會資本的屬性。在個人全球化、記憶數字化的推動下,這種基于社會網絡的信任和資本不僅存在于現實世界,也存在于虛擬世界,而且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正在模糊。圍繞著環境、健康和能源等社會共同話題,圍繞著精準營銷、精益管理和跨界融合的企業發展課題,大數據技術對解析和重構社會網絡,對發現并運用社會資本,尋求到了解決的路徑和智慧。

  華大基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目前,全球20大生物制藥企業,諸如輝瑞、默克等,已有19家或與華大基因戰略合作,或與華大基因開始業務接觸。這是因為在其龐大的基因數據資源庫里,不僅有全球基因界的頂尖學者,也有關注基因產品產業化前景的企業家。與其說這是一個海量的數據庫,不如說是一個龐大的社會資源網絡。這樣的社會資源庫具有明顯的復雜網絡特征。

  一是“小世界網絡”(small-word networks)。從國家間的關聯性和全球經濟結構,到企業國際化和全球供應鏈,再到人與人在現實和虛擬兩個“地球村”里往來,都呈現出一個個相互關聯的群組。在這些錯綜復雜的群組中,有低成本共享和交換資源“強連接”,也有高效率穿越多個群組、獲取異質性資源的“弱連接”。認知并發現這些“強連接”和“弱連接”之間的資本價值,構成了大數據的使命。

  二是無尺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s)。企業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少數服從多數的、依賴精英經驗和判斷的決策模式,因為“小數據”決策的基本假設是選擇是少量的、各影響因素呈正態分布。但是,信息資源共享的時代,企業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和更多的選擇,而這些因素又呈現出一種非正態分布模型,而是一種類似于長尾理論描述的“無尺度網絡”。于是乎,“20/80法則”被顛覆,“成功經驗”幾成羈絆,自下而上的、依賴數據挖掘的、基于群體智慧的決策模式走向舞臺的中央。

  社會網絡的資本化構成了大數據的經濟驅動力。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國杰的說法,大數據往往以復雜關聯的數據網絡這樣一種獨特的形式存在,大數據的魅力就在對這一社會資本屬性的復雜網絡進行分析。而大數據所解析的復雜網絡,是一種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邊界的社會資本。因此,全球化、數字化和社會網絡資本化推動了大數據,大數據反過來成為挖掘復雜網絡社會資本價值的重要工具,其未來的趨勢將是推動社會資本的全球流動,實現技術特別是IT在業務中的“消融”。

  相關鏈接

  抹平世界的10輛“推土機”

  第一輛,柏林墻的倒塌,自下而上、被需求和利潤驅動的自由市場經濟取得主導地位。

  第二輛,網景瀏覽器的誕生及計算機的普及,大眾網絡時代來臨。

  第三輛,工作流程整合軟件成熟、人們協同工作、流程網絡化、全球供應鏈成為可能。

  第四輛,開源運動,用戶與程序員之間溝通與合作方式形成。

  第五輛,業務流程外包,本地呼叫可能由印度或菲律賓等本土之外的呼叫中心響應。

  第六輛,境外生產,將部分服務或生產外包給海外其他企業,實現了全球配置資源和輕資產運營。

  第七輛,供應鏈管理,開啟供應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交互合作的新時代。

  第八輛,承包企業內部業務,物質全球流通有了聯邦快遞、UPS等專業第三方路徑。

  第九輛,信息搜索應用,改變了全球范圍內信息節點的連接方式。

  第十輛,高科技工具帶來的數字化、移動化、個人化和虛擬實境化趨勢,讓人們生活在虛實兩個“地球村”里。

(責任編輯:孫悅)

99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