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知識管理”的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進行研究,比如,以瑞典的卡爾?斯威比為代表的“智力資產”學說是從資本運營和會計核算的角度出發,研究知識作為“資本”應該如何測量以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為代表的“知識創新”學說重點研究知識創造和創新;以約翰-席勒-布朗為代表的“實踐社區”學說側重研究通過人際交流促進知識的共享和交流。
很多學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工作,對“知識管理”提出了各種互不相同的定義。比如美國德爾福集團(Delphi Group)創始人之一卡爾?弗拉保羅提出的被廣泛引用的定義“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卡爾?斯威比對知識管理的定義為“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道化學公司的全球主管Gordon Petrash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知識送給正確的人,使他們能做出更好的決策。”這些定義雖然有助于我們的理解,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混淆,甚至是誤解。
筆者認為,對于像“知識管理”這樣的新興學科,試圖給出一個普遍適用的定義是很難的。其實,更應該把“什么是知識管理”這個大問題分解為一系列較小的核心問題,進而各個擊破。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知識管理”到底管理什么?
“知識”能夠被管理嗎
“知識管理”到底管理什么?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知識管理,管理的當然是知識!”那么,什么是“知識”呢?“知識”能夠被“管理”嗎?對此,很多知識管理專家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不論是信息還是知識,都是人腦中的產物,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認識,因此都只能存在于人腦之中。早在1928年,信息論先驅,美國學者哈特萊(Haltley)就提出了信息和消息在概念上的差異。他認為,消息是代碼、符號、序列,它只是信息的載體而不是內容本身,信息是載荷于消息之上的。同樣,對于知識,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波蘭尼(M i c h a e lpolar1yi)早在1958年就指出:“人類的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的知識在本質上都是隱喻性的。”并由此提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概念。“顯性知識”是指以文字、圖像、符號表達,以印刷或電子方式記載,可供人們交流的結構化知識,如事實、自然原理和科學知識等。“隱性知識”是指很難用語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顯性知識”并不是知識本身,而只是知識的載體,人們接收這種知識載體后,并不能直接獲得知識,而是在大腦中重新生成知識。王于這種重新生成的知識與傳遞者所希望傳遞的知識之間的吻合性,則完全因人而異。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把“顯性知識”與蘊藏在其中的知識本身混為一談。這是值得注意的。
大量知識管理學者對“知識可以被(計算機)管理”的觀點進行了嚴厲批判,并認為“知識管理”這一術語對這一誤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而盡量避免使用這一術語,而以其他名詞如“知識創造”、“知識分享”等來代替。如野中郁次郎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知識管理”這一術語的反對:當年,知識管理先驅施樂公司為了促進知識管理研究的發展,特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商學院贊助設立了“施樂知識管理學教授”職位,邀請野中郁次郎擔任第一任教授,但野中郁次郎拒絕“知識管理學教授”這一稱謂,要求改為“知識創新學教授”。最終,作為雙方妥協的結果,該職位名稱變成了“施樂知識學教授”。
最近,著名知識管理專業網站KNOW網絡對“知識管理這一術語是否恰當”這一問題進行了網絡調查,結果,45%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用另一個更恰當的術語來代替“知識管理”,比如“知識分享”、“知識創造”;25%的被調查者表示在使用“知識管理”這一術語時應該增加更詳細的限定詞;只有30%的被調查者希望保留這個術語,僅僅因為它已經被工業界和學術界廣泛接受。
“知識管理”的管理對象
既然“知識”本身并不能被管理,那么,我們所說的“知識管理”所管理的對象究竟是什么呢?通過對從事“知識管理”研究的各個學者對“知識管理”的不同定義以及大量實際工作者在“知識管理”領域內的實踐活動的總結,筆者發現,“知識管理“主要包括: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對知識活動的管理以及對知識員工的管理。
目前大量IT廠商所鼓吹的,及在大量公司中實施的“知識管理“項目,其實大部分都把關注重點放在對“顯性知識”的管理上,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文檔管理”。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自然是不足夠的,效果差強人意也是意料中的。
著名知識管理學者,美國的維納-艾莉針對這種片面的做法,在其著作《知識的進化》中提出了“知識的波-粒二象性”,認為知識即具有“實體”的屬性,又具有“過程”的屬性。這無疑是一大進步。
然而,僅僅是管理“顯性知識”和“知識活動”,這還是不夠的。很多知識管理學者紛紛把關注目光投向了與知識相關的另一重要對象一一“知識員工”。
管理“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是承載知識的實物,如文檔、郵件、報告等。它通常表現為某種或某幾種媒體,如文字、符號、聲音、視頻等。這些媒體既可以存儲于紙張等傳統介質上,也可以存儲在光盤、磁盤等可以被計算機處理的介質中。對“顯性知識”的管理,是“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顯性知識管理”為什么重要?這得從人類的知識轉換過程說起。1995年,著名知識管理權威、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光隆在其名著《知識創造公司》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識轉換模型,認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可以歸納為四種形式:
社會化: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一一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隱性知識”的傳遞,如師傅帶徒弟的方式。
外化: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一一“隱性知識”外化為“顯性知識”。
組合: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一一“顯性知識”的重新組合和加工,從而得到新如顯性知識。
內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一一“顯性知識”被人理解掌握,轉變為“隱性知識”。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在不同人之間的傳遞可以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社會化”方式,“隱性知識”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直接遷移至他人;另一條是借助于“顯性知識”這一媒介,“隱性知識”先“外化”為“顯性知識”,再“內化”為“隱性知識”,而“顯性知識”作為一種中間媒介,本身又可以進行“組合”,從而提高其利用效率。如下圖所示:
人類的知識傳遞不外乎這兩條路徑,而第二條路徑中,借助外在媒介,知識能夠得以存儲和反復使用,因此更受人矚目。其中,知識的存儲介質起著關鍵作用。從竹簡、紙張、磁盤乃至光盤,存儲介質技術上的每一次變遷,都使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所以,通過對知識的外顯形式(即顯性知識)的管理,來提高知識的利用率,無疑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想法。這也是當前實施“知識管理”的一種重要策略,即“法典策略”。
但是,盡管“顯性知識”管理可以極大地提高知識傳遞和復用的效率,但在效力和質量方面往往并不盡如人意。人與人之間的點對點交流雖然在效率上不太劃算,但其效果往往更好。所以,在“知識管理”中,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點對點交流還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情況下,這也是實施“知識管理”的一種重要策略,即“人格化策略”。
“顯性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確保組織中的“顯性知識”能夠得到井然有序的存儲,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方便快捷地重新檢索到。為此,首要任務是建立組織的“知識體系結構”,作為知識分類的依據。“知識體系結構”是一個概念框架,描述了組織中的所有知識的組成情況和內部關聯。它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個統一的知識分類邏輯,就好比一套虛擬的分類文件夾一樣。有了統一的“知識體系結構”,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識存儲到對應的“文件夾”中,而在檢索的時候,也可以快速地從相應“文件夾”中找到。
管理知識活動
知識活動是指知識的采集、整理、審核、共享、交流、利用、創造等過程。知識作為企業的重要資產,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官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在動態變化中實現自身的增值和更新。而它的動態變化就是通過一系列知識活動實現的。知識活動管理側重于對知識的動態變化過程的管理。
在時間維度上,知識會經歷一個從誕生到消亡的過程,表現為知識的生命周期。一般來說,知識的生命周期會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收集:收集有可能形成知識的數據、信息等素材;
整理:對素材進行整理加工,從而形成知識;
審核:對初步的知識進行審核,形成正式的、可發布的知識;
發布:通過各種渠道把知識發布出去;
利用:知識被其他人訪問并加以利用;
更新:知識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得以改進和更新;
淘汰:過時的知識被逐漸淘汰。
以企業競爭情報收集為例,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分辨知識生命周期中的各個步驟環節。
管理知識活動,就是要注意檢查和監控知識生命周期中的各個步驟環節,了解各個環節的執行情況,查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從而使各項知識活動都能夠流暢進行。
管理知識員工
知識員工是知識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知識活動的實際參與者。因此,對知識員工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了組織知識管理的效果。
知識員工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調查知識在員工中的分布情況,形成“知識地圖”;
評估組織的知識差距,通過招聘新員工或進行培訓加以解決;
設計員工的工作崗位,使知識活動與具體業務有機結合起來;
建立實踐社區,為員工提供良好的交流與學習環境;
衡量員工的知識貢獻,激勵員工貢獻知識。
人為資源管理是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
“顯性知識”管理主要依靠強大的信息技術手段,目前的信息技術所取得的進展也確實為“顯性知識”的管理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和手段,比如企業知識門戶、文檔管理、搜索引擎等。知識活動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制度和日常工作管理手段如計劃與總結等的保障,同時也需要信息技術提供支援。現在的“知識管理”系統或工具也提供了大量諸如統計分析的功能來幫助進行知識活動的管理。而對于知識員工的管理,則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源管理手段。
目前,大部分正在實施或計劃實施知識管理的組織對人力資源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還認識不夠深刻,關于這一方面內容,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