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寬帶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已經超過電腦成為第一大互聯網終端,網絡安全的主戰場也逐漸由電腦向手機遷移。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2015年中國手機網民網絡安全狀況報告》稱,截至2015年12月, 國內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 手機網民已經占到整體網民的90.1%。95.9%的手機網民在2015年遇到過手機信息安全事件。在所有遇到過手機信息安全事件的用戶中,52.7%的用戶認為自己沒有因此造成損失;由于個人信息泄露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和由于手機安全問題花費時間和精力解決的用戶占比分別為26.4%和26.1%;造成用戶話費、流量丟失或者賬戶資金丟失等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為8.9%。
手機信息安全 環境更加復雜
在產業鏈中游,黑客將惡意程序偽裝成正常應用,通過釣魚短信、自制網頁、社交平臺等渠道散播,欺騙用戶安裝后竊取個人信息,進而實施精準網絡詐騙。在產業鏈下游,以騷擾、廣告、詐騙電話為代表的信息安全問題依然嚴峻,不僅影響了網民的日常生活,也阻礙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
竊取用戶信息的手段趨于隱蔽
不容忽視的是,雖然用戶察覺到的比例較低,但手機病毒和惡意軟件在2015年影響群體不減反增。根據騰訊手機管家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安卓病毒感染人次達到3.08億人次,相比2014年增長了56.5%;新發現的手機病毒數為1670.37萬個,約為2014年的17倍,全年每月手機病毒感染終端數量呈現逐步增長趨勢。
用戶對安全風險認知仍需加強
由于詐騙電話、釣魚短信、應用隱私授權等手機安全問題完全可以依靠用戶自身增強防范意識進行避免, 提高用戶對于各類安全風險的認知并建立防范意識是當務之急。調查發現,目前國內仍有近半數手機網民對于公共WiFi、二維碼等各類手機安全風險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識,加強對手機網民在各種應用場景下手機信息安全知識的普及宣傳仍十分必要。與此同時,對于偽基站、不法公共WiFi等問題的打擊也將成為各相關部門未來工作的重點。
完善法規與加強協作是大勢所趨
但調查發現,手機網民在遭遇手機信息安全事件后選擇向各類信息安全聯盟進行反饋的用戶占比僅為8.1%,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各方合作,形成高效、良性的信息安全反饋體系,為更多用戶提供信息安全保護將是未來改善國內手機信息安全環境工作的主要方向。